百年韵味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百年韵味 > 内容  
农耕始祖
历史渊源
故事传说
四必店训
四味坊赋
农耕始祖
更新时间:2015/3/25 7:08:53 共有[14671]人关注

  据《史记》载: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
  
  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史记·周本纪》

  山西面食,历史悠久,迄今至少有两千年的文化传统,并且在中国独树一帜,又博采众长。山西面食在制作上逐渐形成了擀、抻、揪、切、压、拨、煮、蒸、炒、炸、烤等多种方法,以花样多、品质好、影响大而颇为出名。日本的明星食品株式会社社长卜厚昌元先生在专门来晋考察山西面食后说:“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山西不愧为面食之乡。”
  
  稷山县地处山西省西南部秦晋豫三省交界的黄河三角洲,南有稷王山为屏,北倚吕梁山为枕、中系平垣台地,汾河从县境横穿而过。稷山位于东经110°北经35°,境属温带大陆性季风高原气侯,四季分明,冬寒夏暖,光照亮足,年年均气温为摄氏13℃左右,无霜期平均为218天。特有的地理环境,优越的气侯条件,后稷像使稷山很早就成为中国古代农业发祥地。远在4500多年以前,华夏农耕始祖后稷,就在这里发现粒食,树艺五谷,教民稼穑;与此同时,羲和兄弟四人也奉帝尧之命,在这里观天制历,指导天下农人耕作,中国农业二十四节气首先从稷山这块地方发端创设。后稷教稼,羲和制历,使稷山这块神奇的土地,成为古代华夏最早的农业示范园;天下粮食源于此,农业生产较发达,主产小麦、棉花,至今全县共有34万人口,57万亩耕地,是全国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全省棉花生产先进县。

    稷山境内有全国最大祭祀后稷的庙宇--稷王庙和稷王山、稷王塔等。相传“中华”之“华”源此于“黄华古镇”之“华”,江山社“稷”之“稷”也乃五谷之意,也源于“后稷”之稷。稷山县自古以来农耕技术十分娴熟,面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

  
  稷山麻花,又名“麻托”“扭股子”,是由水和面“扭股”而成,其制作工艺源于民间,兴盛于民间。如今,属于山西面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后稷儿女勤劳于智慧的综合体现。
  
  稷山麻花形状为长条形,制作过程中的“扭股成形”是手工技艺 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的新学员都要经过揉面、打畦的多次培训之后才能学习“扭股”的技术,其技术动作优美,颇有舞蹈者的风范;其成品色泽金黄,口感香甜酥脆,因此,稷山麻花不仅是一种佐餐食品,更是一种艺术品,使人身心愉悦,而稷山麻花的制作技艺是几代人的艰辛劳动总结,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以“赵氏四味坊”为代表的稷山麻花,以晋南特产优质小麦为主料,以纯天然无公害的当地毛棉油、鸡蛋、椒叶、脱皮白芝麻以及食盐、白糖等8种辅料,合理配伍,精心调制,麻花制作技艺分18道工序,分别为培养酵块、掺水和接面、按比例分接面、掺水和面与掺油和面、分割面块、反复揉面、匀揪面节、面节擦油、卧缸存放、分板打畦、搓条上劲、扭股成形、入锅油炸、翻拔整形、出锅淋油、定型摆放、化熬糖汁、添加辅料等。关键技术是季温不同按比接面的多少和方法都不一样。

 

 
 
版权所有:稷山县飞凯达食品有限公司 备案号:晋ICP备10202574号
地址:中国 山西 稷山县 稷王南路东排3号 服务热线:0359—5522052(公司) 传真:86-0359-5526902  宏微信息提供网站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