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韵味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百年韵味 > 内容  
农耕始祖
历史渊源
故事传说
四必店训
四味坊赋
故事传说
更新时间:2015/3/25 12:47:01 共有[4494]人关注

  我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赵氏四味坊麻花,源自道光年间,风行100余年,经历6代传人,蕴育了源远流长的晋商文化,其中有不少独特的店约行规和生动的经商故事,至今仍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如“鸡叫头遍,把式和面”、“不是头遍面不舀,不是头道油不搅”以及“木斗站队”、“一枚铜钱鉴信义”、“吃上赵氏麻花,考中钦点探花”、“慈禧太后品尝四味麻花”等传说。无不充分体现了悠久的饮食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渊源,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赵氏四味坊故事与传说

  木 斗 站 队

  
  赵氏四味坊麻花总店,至今珍藏着赵家祖先遗留下来的一只方底木斗,上面写着“德盛号”四个字。多年来,四味坊从掌柜到伙计,都对这只木斗十分珍惜,倍加呵护。说起这只木斗,还有段故事哩。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稷山知县李景椿,主持重修7年前因失火烧毁的县城稷王庙。因工程浩繁,县府财力不足,李知县特以县衙名义,出榜行文告知全县乡绅商铺,请大家募捐银两。 但一时响应者廖廖,让李知县甚为惆怅。一日大清早,他正在二堂批阅公文,忽听衙役来报,县衙门外不知是谁放了一只木斗,更不知是何用意。知县感到十分好奇,便同衙役出去察看,果然看见一写有“德盛享号”的木斗,整整齐齐靠在大门边,四周不见一人。李知县用手提起木斗左右端祥,又托腮思忖一番,顿有所悟,速命衙役:“快去请东街德盛当铺赵掌杨到县衙面叙。”
  
  原来,在县衙门前放置木斗的,正是赵氏四味坊的创始人赵泰来。他于道光元年(1821)在翟店开设德盛享粮号,不久又在县城开设“德盛”当铺,因恪守信义,童叟无期,颇受县人推崇,和李知县也时有往来。此次他看见县衙出榜行为倡仪为重修稷王庙募捐,有心立即响应,但又不愿抢先出面,以免引起商号同仁讥讽,便想出一个主意,让店内伙计一大早送一只木斗在县衙“站队”,以此暗示乐捐之意。李知县是何等聪明之人,立即心领意会,请来赵掌柜,当面接受他捐献的纹银300两之后,让他留下那一只木斗,仍然摆在县衙门前,只不过在大门上贴了一张由李知县亲笔写的红纸,其文曰:
  
  急公好义名不显,木斗无语胜千言:
  
  君子雅风遍稷邑,稷庙重光有何难?
  
  此文一经贴出,轰动全城官民。李知县此文语重心长,教化崇善,“德盛当行木斗站队”传为美谈,一时间全县不少商铺字号纷纷效仿德盛当行捐银出粮,资助稷王庙修缮工程。次年,他知县在稷庙落成后,特意合人将所有乐捐芳名勒石刻碑,以志不朽,其中“德盛当行合邑捐银三百两”也位列其中。那只木斗,从“德盛享”到后来的“赵氏四味坊”一直被赵氏后人珍惜,成为见证老店的实物之一。

 
  一枚铜钱鉴信义

 
  赵氏四味坊珍藏的老店实物里面,有一枚镌有“光绪之年”的铜钱,面值二十文。说起这枚铜钱,还有一段来历哩。

  话说清光绪三年,山西全境遭遇大旱,夏秋绝收,民不聊生,甚至出现人吃人的惨剧。稷山汾南勋得村赵家,原来在翟店和县城开设“德盛享”粮号“和”德盛“当铺,此时也因农商凋零、世百混乱而被迫关门歇业。赵氏第三代传人赵玉珍,便决计率领玉润、玉田等兄弟五人,渡河西上,到西安灞桥一带煮卖麻花来谋生。初到西安,人地两生。赵玉珍他们暂且租占临街一间小屋,支锅煮麻花,挑担上街叫卖。
  
  一天清早,赵玉珍挑着两只装满麻花的食盒,来到城西一条小巷转悠叫卖,吆喝了半天,一直无问津,赵玉珍正打算挑上另转他处,忽然从巷里走来一位头戴礼帽身穿马褂的年轻人,朝他招呼道:“卖麻花的请留步。“说话间他来到跟前,买了10根油栈麻花,用麻绳提上扭头就走。赵玉珍整理货担时,忽然发现地上还有一枚铜钱,拾起一看,这枚铜钱面值二十文,他便立即联想到肯定是刚才买麻花的年轻人不小心遗落在地的,便不假思索,张嘴就喊他回来,谁知内位年轻人早已坐上一辆马车绝尘而去。赵玉珍便把那枚铜钱小心地装入自己口袋,此后几天他有意识多在这儿转悠,一心想等那位年轻人过来,交还他失落的这枚铜钱。果然苍天不负有心人。第五天下午,他总算等到那位年轻人过来,便一把拉着他的衣襟,说明本意,当面交给他那枚铜钱,那位年轻人既惊奇又感叹,连声说道:”我光听说河东来了一伙卖麻花的,咸甜脆酥四味都有,所以那天我专给我妈买了几根让她尝尝,没想到你们还这样讲诚信,为一枚铜钱竟然找了我几天!“接着他自我介绍,说他姓马,在长县衙当书吏,今日既然有缘相会,请赵氏麻花店再送几箱麻花到县衙,给知县、县丞他们做夜宵。说完他顺手一摸怀里,不好意思地对赵玉珍说:“哎呀,真不巧,我忘带钱了。干脆,这枚铜钱你先收着,就算定钱吧,明天一大早你把麻花送过来,我在县衙门前等你。”赵玉珍喜出望外,满口答应。
  
  第二天赵玉珍和伙计们挑着麻花,送到县衙,果然见那位马书吏在门外等候。进了衙门,见了知县,马书吏再三夸赞赵氏麻花风味独特真好吃,知县边听边渤,也大加赞许。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城内百姓都知道连县官都夸赵氏麻花好,便竟相前来购买,赵氏四味坊麻花从此在这一带名声大震,生意红火。那位马书吏从此也和赵家史弟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互相之间来往不熠 来,赵氏四味坊在周至一带置买良田40亩,种植小麦磨面粉,也多亏那位马书吏从中多方周旋,帮忙办理买地手续的,那一枚铜钱,也就成了他和赵氏四味坊之间讲友情、重信义的象征,被赵氏后人长久珍藏,以作纪念。

  
  吃了赵氏麻花  考中钦点探花
  
  清朝末年,稷山县坞堆村王文在,一等考中探点探花——甲第三名,从而轰动三晋,名闻天上。说起他考中探花这段轶事,还和勋重村赵氏麻花有点渊源哩。
  
  坞堆村离赵氏麻花发源地勋重村,相源只有七八里地,所以王文在对赵氏在翟店镇开办的德盛享粮号,早就熟知,而且经常打发家人去该店买油酥麻花来孝敬母亲。同治七年(1868),早已获朝考一等第一名、保和殿复试第一名、并已任七品京官的王文在,决定参加戊辰科殿试。临考之际,特意捎信让家人到老家稷山,从赵氏“德励亨”粮号,给他买些油酥麻花,以备考试提篮食用。“德盛亨”粮号赵老板闻讯大喜,认为这是本店莫大的荣耀,赶忙精心搓煮,把麻花装了满满一大木箱,让王府伙计带去,而且分文不取。麻花运进哀鸿遍野现之后,王府家人在考场提篮里用写着“状元及第”字样的麻纸垫底,里面放了三十根油酥麻花,让王文在提上进了考场参加殿试。按照旧时生场规矩,考生进考场,只能带提篮一只进内,时面装有食品和笔墨砚台。别的考生带的馍、饼等干粮一连三天在埤场中就矿工 ,干粮早已发干变硬,既不好咬又不好吃,而王文在带的油酥入口脆酥,香气诱人,更不腻味。吃了以后文思泉涌,下笔有神。殿试一毕,后榜贴出,王文在荣登一甲第三名,被钦名为探花!这不仅在稷山历中上前无古人,就是在山西全省数百年来边少有的。据说王文在此次殿试成绩最佳,本应该是状元,但因主考大臣多为江南人,把状元、榜眼“逊让”给江苏洪钧和湖南黄自元了。还有一种说法是:王文在家人给他准备考场提篮时,把写有状元及第“的麻纸不小心弄破了,那个“状“字竟然不见了,所以才屈居探花,后来稷王一喧民间盛传这样一句顺口溜:”吃了赵氏麻花,考中钦点探花。”
  
  传说王文在考中探花之后,在京师待诏封官期间,和洪钧、黄自元等状元、榜眼摘挂才郎,经常在一起饮酒品茶,吟诗作对。他特意请洪钧他们品尝从家乡带来的赵氏麻花,获得众人大加赞赏。王文在专门为家乡麻花吟出一联:
  
  搓搓揉揉拽拽,和面如雪,抻面如带,劲舞空中三股绳;
  
  煮煮拨拨淋淋,下锅似玉,出锅似金,香透天下一根筋。
  
  湖南黄自元随口吟诗和曰:
  
  八字一扭游江津,大汗淋淳显风韵。
  
  入口即化舌留香,原是白面一根筋。
  
  那洪钧在一帝听罢,自忖本人为当朝状元,凯肯逊让他人?便也当场口占一首——
  
  煮江烹海腾烟云,浪里白条股股金。
  
  香甜酥脆妙无言,晋稷麦香天下闻。
  
  王文在听罢二人吟诗,忍不住击节赞赏:好诗!“好诗,聊聊数言,道尽我稷山麻花风情。当供名士吉言,必将风行天下矣!”

  
  “四味坊”麻花传说
  
  当北京、西安、上海、兰州等大城市超市摆出“四味坊”麻花时,一些上了年纪的人都盯紧了山西稷山出的这一名优特产:“四味坊”传人出世了!“四味坊”的绝活亮相了。
  
  “四味坊”麻花真有这么大的魅力吗?你看完这段传说之后,一定会相信百年老店“四味坊”名不虚传!
  
  光绪26年10月的一天,在河东城外的驿道上,黑压压拥来一对人马。但见龙旗翻飞,烟尘滚滚,御道大臣统分左右,中间是慈禧的八抬大轿。
  
  城里城外跪满了朝圣的百姓,谁不想一睹老佛爷的风彩?但是,等百姓千叩百呐、马嘶鼓鸣之后,老佛爷的轿子早停在行宫中。
  
  慈禧连日来不断西奔,每想起八国联军蛮横无礼,犯我疆土,侵占京城,气就不打一处来。加上赶路颠簸,她早已困倦无力。面对地方官员隆重招待的满汉全席和地方名菜,丝毫提不起胃口。还是李莲英揣摸到老佛爷的心思,忙问当地官员,可有本地特产,知府没有丝毫准备,慌乱中猛想起稷山知县送来的“四味坊”麻花,那可是他每天最离不了的食品,赶忙让手下人拿来进贡。
  
  麻花相传是宫廷食品,流入民间后,不断改进工艺制作,较宫中麻花已大庭相径。稷山的麻花全国独树一帜,四味坊麻花则是出类拔萃,与众不同。叶赫那拉氏兰儿是天下第一尊贵,什么可口珍稀的东西没有尝过?还眼认一根麻花?大家悬着一颗心,唯恐老佛爷凤颜震怒,怪罪下来。尽管知府心中有数,清楚“四味坊”麻花是天下一绝。但千人千口味,何况吃惯山珍海味的、万般挑剔的老佛爷呢?
  
  面对着黄灿灿、亮晶晶,形如绳头、状如荆条的稷山“四味坊”麻花,老佛爷仿佛饥渴的人望见甘泉一样,唤醒她久违的食欲,她拿起一根一嗅再一嚼,凤颜顿喜,一气咽下整根麻花。李莲英和众大臣这才松了一口气。慈禧吃完麻花,兴致不减,难得有今天的好心情,询问这是何方出的麻花,竟如此香脆味美!知府一一作答,老佛爷谈兴正酣,随口说道:“味满其中”。
  
  李莲英乘机说:“老佛爷如此喜爱,就让它作为贡品年年朝献!”老佛爷隋着话音点了点头。
  
  大清国已处于日暮西山朝不保夕时刻,慈禧从返回北京后,一大摊事情更令她焦头烂额,哪还顾得上让稷山“四味坊”的麻花朝贡呢。四味坊虽一度辉煌,但值清末明初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年月,迫使老店惨淡经营。直到抗战爆发,“四味坊”才泥牛入海,杳无踪影了。在七十年代,西安有一老商人临终之际,忽地睁眼对家人说了句:“能让我再吃一口‘四味坊’麻花,死而无憾!”家人吃惊之余,除听说过“四味坊”麻花,哪能寻到“四味坊”麻花?就连稷山人在那个年代想吃一根,也寻不着门。
  
过去在渭南、西安、稷山一带乡村里,老爷爷或老婆婆搂着小孙孙,还有一句没一句地念叨:

  
  四味坊的麻花香,
  
  人人见了口水长。
  
  男娃吃了长成龙,
  
  女娃吃了长成凤。

 
 
版权所有:稷山县飞凯达食品有限公司 备案号:晋ICP备10202574号
地址:中国 山西 稷山县 稷王南路东排3号 服务热线:0359—5522052(公司) 传真:86-0359-5526902  宏微信息提供网站技术支持